新兴县教育局教研室 尹伯权
一、构建背景
当前,由于还受考试检测的影响,教师的“不考不教”弱化了学科功能,学生的“为考而学”制约了综合素养的提高,学校的“以分定效”削弱了科学管理,这些违背语文教育本质和素质教育要求等做法,阻碍了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在开展云浮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的一个多学期中,实验学校从“改变课桌的摆设”(方便学生合作学习)、改变教师的站位(有利于指导学生)、改变备课的形式(明确师生各自的角色和活动)入手,基本站好了马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开了好头。随着实验研究步入了“深水区”,实验教师普遍发出了“建构更加具体且可操作的教学模式”的呼声,并因此接触了一些国内有名的多为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然而,让人有些始料未及的是,在学习精华的同时,出现了脱离学科实际的倾向,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二、理论依据
(一)发展性学习的核心思想
苏联心理学家和教学论专家赞科夫提出的发展性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他主张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学习金字塔的研究成果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出来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如“听讲”和“示范”;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如“小组讨论” 和“做中学”;学习效果最高的,则是学而致用,如“教别人”和“马上应用”。
(三)课程标准的“发展”理念
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描述凸显了“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四)阅读教学的目标任务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则是通过引导学生揣摩、品味和推敲文本语言,积累、内化和运用新的语言形式,举一反三地领悟语言运用规律,从而提升感受、理解、赏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以生为主,让学生为发展而学习语文;以学为本,让学生愉快、主动和自主地学习语文;以得为乐,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参与、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四、模式内涵
“以学为本”包含的意义有:教师在教学观念上,确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坚守“一切为了学生‘学’”的价值观;在教学行为上,践行“尊重、相信和依靠学生”的精神,奉行“以学定教学”的策略;在教学目标上,以“引领学生学”为出发点,以“促进主动发展”为依归。强调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互动参与”,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方法,收获幸福,获得发展。
“发展性”的内涵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为目的,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大胆实践,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和合作学习能力,使他们获得主动的、和谐的、全面的、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原则是让全体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分类指导、交流分享、相互帮教”等途径,让优秀生更优秀,让中层生力争上游,让后进生有所进步,力求使每一个学生每一课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阅读教学”强调抓住一个中心(就是教师有效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把握两个基本点(1.通过实施有效、优效的教学而实现课堂高效;2.通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而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捉住三条主线(1.“语用学习”为主线:感知——吸收——内化——运用;2.核心问题成主线:设置的问题形成在阅读上成为起点、在内容上整合全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在效果上突出重点的动态生成和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对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3.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主线:以学生的阅读活动为主渠道、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必要手段,通过读、划、思、疑、议、表等途径,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训练拓展的学习主线)。
五、教学流程
基本步骤 |
教师活动(不超过10分钟) |
学生活动(不少于30分钟) |
(一) 自学反馈 生疑定向 |
1. 提出预习提纲,指导自学方法。 2. 组织汇报交流,关注辅导差异。 3. 评点小结激趣,梳理问题定标。 |
1.自读圈画,查字词典,搜集资料。 观察实践等。 2.提出疑问,尝试解难,自主定标等, 3.汇报收获,倾听质疑,补充点评。 |
(二) 合作解疑 明意习言 |
总体思路:引领品悟→指导赏读→引导点评。 1. 围绕核心问题,引领阅读思考。 核心问题:主要涵盖理解文本意思、品读关键词句和体会思想感情三个方面的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问题。 文本意思:如词句的意思以及语境中的本真意义、作者的真实意图、内隐的真正逻辑等。 阅读策略:如联系生活,联系课文,发现猜想,旁注批注,质疑解疑, 把握主旨等。 2. 指导合作学习,巡视检查指导。 3. 组织汇报展示,抓住课堂生成,追问精讲点评,纠误归纳小结, 相机点拨:如何获取、梳理、分析、归纳信息,以及以恰当方式表述等。 |
学习流程:独立阅读→合作交流→评价积累。 1自读圈画,独立思考,自悟批注等。 2.组长组织,互查互学,互评互帮, 形成观点等。 3.推荐发言,发表见解,倾听思考, 质疑问难,补充点评,练习朗读等。 4.欣赏朗读,评价积累,尝试背诵, 总结学法,评选先进等。 |
(三) 启悟写法 迁移练写 |
1. 深入阅读思考,导悟表达方法。 2. 引领总结方法,训练迁移运用。 训练点:遣词、句式、构段、谋篇仿写等。 3. 巡查点拨指导,关注个性表达。 4. 组织汇报展示,讲解引导纠正。 |
1. 自读自悟,揣摩写法。 2. 展示交流,迁移运用。 3.“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4.分享交流,倾听质疑,补充点评等。 |
(四) 回归文本 达标展示 |
1.回归整体内容,朗读升华感情。 回归整体: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规律,点线面结合整体把握文本。如诵读把握情感基调,概括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研讨评论标题,创造性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品质,联系全文解释关键语句等。 2. 分层达标测练,关注辅导差生。 测试点:课文的重点和关键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新出现的语文基本功训练等。 3. 组织达标展示,点评引导纠误。 |
1. 朗读悟情,相互评读。 2. 积累词句,达标训练。 3. 汇报交流,点评订正。 |
(五) 实践活动 拓展延伸 |
1. 布置巩固性作业。 含基础性、综合性、针对性、创新性。 2. 布置实践性作业。 如查阅、调查、考察、采编、表述、演说等。 3. 布置拓展性阅读。 如围绕课文、单元或主题推荐阅读及布置词、句、段、篇等积累任务。 |
1.认真作答,学而致用。 2.查阅资料,调查考察, 实践操作,表述演说等。 3.课外阅读,广泛积累。 |
说明:上述师生“活动内容”供参考选用;请根据以上“基本模式”结合实际灵活调整、增减或修改,创建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策略
(一)突出以学为本。上述模式奉行“学得好才是真的好”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活动划分为“教师活动” 和“学生活动”,目的是让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明确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提出了课堂上师生“教”与“学”的具体做法,并对师生的课堂活动(含讲述)时间作出1:3的规定,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宽的空间和更大的平台参与阅读过程,从而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将有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紧扣学科特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遵循“阅读、感悟、积累、内化和运用”的语文学习规律,紧扣“阅读本身”这一阅读课的出发原点,围绕“品悟理解→欣赏朗读→评价积累”的总体思路,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确立“为写而读”的教学理念,针对课文特点进行“读写结合”“多读多写”等训练;链接课内外,倡导拓展性阅读,促进广泛积累,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表达运用,留住语文教学的根。
(三)注重策略选择。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落实教学理念和实施教学模式,在重要问题上,如“总体思路”“阅读策略”“文本意思”等,我们作出了解释和提示;在教材处理上,我们提出抓住“核心问题”,实现阅读精讲,以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学;在关键环节处,如“回归整体”“达标测练”“作业布置”等 ,我们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课堂组织上,如“巡视调控”“合作组织”“相机点拨”“汇报小结”等,我们强调在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与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两个方面同步共生与和谐发展,以丰富以学为本的课堂内涵,构建以生为主的高效课堂。
(四)链接课前预习。通过出示自学实践性较强的“预习提纲”,让学生“自读圈画,查字词典,搜集资料,观察实践”;通过学生“尝试解难”,实现先学后教;通过组织“汇报交流”,实施对预习的检查验收,为学生展示自己和交流收获提供舞台;通过师生“评点小结”,发现亮点,纠正错误,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自主定标”,使新课与预习链接起来,从而达到有效预习。
(五)重视指向写作。我们把立足点放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上,把着眼点放在“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落实上,把切入点放在由注重“写什么”改变为更关注“怎么写”上,提出用好课文的言语形式以及构段、谋篇的特点等要素,不仅培养好学生良好的语感,还要回归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段感和篇感,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表达的方法和构思上的奥妙。
(六)体现一课一得。提出让学生“预习自学”“质疑问难”“尝试定标”以及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感悟,进行“迁移练写”“达标测练”“拓展延伸”等做法,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语文教学天女散花、大海捞针、面面俱到的“一把抓”弊端,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诚然,“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也不可能有适应于所有课堂教学的“万能”模式。以上提出的教学模式也应仅仅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参考和一个启发,若要吸收运用还须不断验证和多番修改。教师在教学教研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一个套模→研模→创模的过程,不懈探寻并不断改进的能够切合学科性质、年段要求、课文特点和师生实际的更有利于“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