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古老的爱情悲剧之一,它以其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流畅的文笔,获得了人们的赞赏。那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呢?
据《宁波志》记载:“梁山泊、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寻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郡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塚,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义忠’,有司立庙于鄞云。”
由此可见,梁山泊、祝英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诸如同窗课读、英台先归、山伯欲娶及祝已许马氏子等故事情节也确有此事。据此可以推算:梁山泊、祝英台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在位时的宁康元年至太元二十一年(373年-396年)间人。梁山泊生前做过鄞县(今宁波市西乡一带)县令,后来病死在任上。他临终遗言葬在“清道山下”,即现在的宁波市慈城镇境内,而位于宁波市西乡姚江江畔的“梁山泊庙”,则建于南齐和帝(萧宝融)中兴二年(502年),至今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
至于《宁波志》所载梁山泊死后“显灵”之说等,则纯属封建迷信。此外,明代冯梦龙撰写的《情史类略》中虽有梁、祝死后“化蝶”之事,但连他本人也不以为然,认为这是“盖好事者为之也”。